北京时间11月07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


 


    富士康东莞项目的搁浅并不意外,在其背后,是国内面板业长期“大跃进”的结果。“大跃进”的长期发酵终于随着液晶面板连跌11个月而爆发,国内企业随后便陷入了日韩企业的价格与技术陷阱,一步踏空步步落后。业内观点称,富士康东莞项目的搁浅或将打破国内面板业的虚假繁荣,面板业大跃进或因此减速,进入漫长的调整期。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material/news/focus/2011/1107/12347.html

  这显然是一场由国外巨头设计好的面板盛宴。

  在经历两年多时间的产能亢进之后,国内面板产业爆发了富士康东莞项目的搁浅。这个被视为富士康面板战略重要一环的项目,以其特殊的搁浅时期和原因,被赋予了特殊的产业生态意义。


  富士康东莞项目或早已搁浅

  去年12月敲定协议,今年11月搁浅,富士康东莞项目上马还不到一年时间。从之前的“迟到”,到如今的搁浅,富士康东莞项目的搁浅命运或早已注定,其搁浅事实也或早已发生。

  富士康东莞项目的命运在11月“急转直下”,在经历了近一年的筹备后,这个项目被宣布暂停。

  日前,来自多方面的消息称,富士康集团在东莞黄江镇投资1亿美元的平板显示项目没有如期投产,已经搁浅,甚至有消息断定该项目已经流产。

  富士康东莞项目主要生产和销售中小尺寸触摸屏和平板显示器件,以向黄江裕元工业区租赁10万平方米厂房的形式进行生产。目前,富士康所租厂房已用作仓库使用。

  从去年12月正式敲定协议,到今年11月搁浅,富士康东莞项目上马还不到一年时间。而回顾之前的“迟到”事件,有业内人士称,富士康东莞项目或早已搁浅,该项目在上马之初或已发生变故。

  去年年底,富士康出人意料地从“内迁”热潮中杀出回马枪,通过中介机构频频到东莞黄江考察,几番洽谈,很快便和黄江镇敲定了一个投资协议。

  按照协议,富士康将以租赁厂房的形式在黄江投资1亿美元,生产和销售中小尺寸触摸屏和平板显示器件,首期投资2500万美元,项目注册资本为1000万美元。如果一切顺利,该项目将在今年三四月间投产。

  不过,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顺利。

  今年4月份已过,位于黄江裕元工业区内的富士康厂房依然没有明显动作。一些人开始担心起富士康东莞项目的命运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富士康东莞项目的说法也日渐多了起来,一种说法是,富士康将会延迟东莞项目;另一种说法则是,富士康已经决定撤出黄江,该项目将流产。

  众说纷纭之下,今年6月,本报记者曾赴黄江裕元工业区实地调查富士康东莞项目。在这个台资企业工业区内,记者几经打听,多番寻找,才最终找到富士康东莞项目的厂房所在。

  那是一个简单搭建起来的简易厂棚,偌大的厂房内,堆满了各式电器元部件,一些工人正在分拣,一些工人则在打包准备运输。

  据门口的一位保安介绍,他们今年3月从富士康深圳厂区搬过来,当时这里大约有200名员工。员工们每天早上要从深圳厂区乘坐大巴来到东莞,下午下班后再坐大巴回去。

  保安称,当时这个厂房主要充当仓库使用,用来配送富士康的相关电子产品和零部件,未听说有生产面板的消息。

  这个消息得到了黄江镇党委刘委员的证实,他在电话中表示,原本3月份投产的富士康东莞项目还在准备中,还未实现投产。不过他表示,富士康方面已经进驻裕元工业园,所租厂房目前用作周转仓使用。

  按照刘委员的说法,富士康东莞项目“迟到”了,但项目依然还在进行。

  半年之后的11月份,多方报道出来的消息是,富士康东莞项目的厂房被用作周转仓,该项目已经搁浅或流产。

  对此,东莞一位不愿具名的面板业内人士表示,对比富士康东莞项目6月份“迟到”的情形和如今的搁浅情况,富士康东莞项目或早已搁浅或流产,而不是现在。“因为单从厂房的情况看,早在6月份甚至更早的2月份,该厂房就已经用作了富士康的周转仓,几个月以来一直没有变化,可见富士康东莞项目发生变故绝不是近期的事,很可能在上马之初就发生了。”

  “北迁西进”战略的一个回马枪

  细究富士康东莞项目本身的“迟到”事件,再纵观富士康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内迁”、“西进”运动,富士康反常回马枪杀回成本高企的沿海地区,本身就值得玩味。从这些因素看,富士康东莞项目的搁浅其实并非意外。

  早在今年2月份,一些熟知富士康东莞项目的内部人士就隐隐感觉到一丝不安。今年5月,关于富士康东莞项目停工的消息开始在暗地里流传。一些人认为,富士康如今的投资重点是中西部地区,其东莞项目很可能会流产,东莞项目与富士康的西进战略明显不符。

  而单从富士康东莞项目的推进速度看,本身就值得推敲。

  “如果是租用厂房的话,将会很快开工投产”,东莞某面板厂商负责人说,富士康的面板业务主要由奇美电子负责,而奇美电子在佛山南海已有生产线,技术成熟,只需将生产线运进来,简单调试后便可投入生产。

  这位负责人的说法得到了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的证实。他向记者表示,富士康的面板业务主要由奇美电子负责。

  而在富士康今年的新年联欢会上,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也曾表示,旗下的奇美电子将在3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面板厂,今年还将分拆奇美电子旗下的触控面板部门,成为子公司并独立上市。

  富士康对奇美电子在面板业务上的期望可见一斑。

  而富士康通过奇美电子布局东莞面板市场的路线也逐渐清晰起来:2006年,奇美电子投资3200万美元成立东莞菱宏光电有限公司(后改名为“东莞奇信电子有限公司”)。三年之后的2009年底,富士康通过换股形式合并了奇美电子,奇美电子成为富士康旗下全资子公司,东莞菱宏光电有限公司也随之成为富士康面板业务板块的一分子。

  既然在技术层面上,富士康没有“迟到”的理由,那么富士康东莞项目搁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去年以来,特别是深圳富士康“连跳”事件发生后,富士康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北迁西进”运动,首先是在河南郑州建厂,三个月内就投产,后来又挥师西进,在重庆、成都建厂。按照富士康的计划,未来全球2/3的iPad将由成都生产,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将在重庆生产。

  而一度被搁浅的富士康衡阳工厂也在前不久宣布上马。种种迹象表明,富士康的“北迁西进”战略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富士康“北迁西进”战略背后正是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引起的一波产业大转移。为实现富士康未来十数年15%的营业额成长速度,富士康必须借助中西部地区广阔的土地与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不过,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北迁西进”浪潮中,富士康却出人意料地杀了一个回马枪,折回在东莞黄江投资1亿美元建设面板生产工厂。

  据黄江镇方面的说法,富士康之所以选择在黄江建厂,主要是看中了当地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

  虽然自始至终,富士康方面并没有正面回应东莞项目的原委,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富士康选择在东莞黄江落子,的确是与其目前大力实施“北迁西进”战略背道而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富士康东莞项目的搁浅并不意外。

  对此,黄江镇党委刘委员之前也表示富士康东莞项目未按期投产,跟富士康产品布局调整有关。

  搁浅难掩面板业亢进陷阱

  富士康东莞项目搁浅,表面上是富士康战略调整使然。但其背后是国内面板产业生态的恶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大跃进”之后,国内面板产业开始品尝到产能亢进的苦果。

  仿佛在一夜之间,多个面板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深圳、北京、上海、昆山、成都、佛山、东莞等城市先后上马了多个大型面板项目。富士康东莞项目便是在这轮面板热潮中上马的。

  然而,在上马之初的繁华和喧嚣过后,自去年5月以来,国内面板价格却开始了梦魇般长达11个月的连跌。

  液晶面板的价格崩盘,得到了知名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相关数据的支持。数据显示,包括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和液晶电视面板等在内,所有液晶面板价格正在全面下跌。

  而根据奥维咨询提供的统计数据,从去年3月份到今年8月份,液晶面板的价格下跌幅度达到40%。

  一个经常被媒体引用的例子是,一块32英寸的面板在去年4月份的价格是210美元,到了去年10月份,价格跌至162美元,而到了今年4月,跌到140美元。液晶面板价格走出了一道近乎自由落体式的弧线。

  在液晶面板价格连跌之初,国内的主流观点是,这是处于全球面板产业顶端的日韩企业针对中国面板企业发起的一轮阻击战,在台湾和大陆面板企业发展迅猛的态势下,日韩企业正通过压低价格来迫使中国面板企业屈服。

  对这一说法,胜华科技东莞万仕达工厂管理部副理吴英豪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台湾面板产业虽然紧追韩日,但存在致命弱点。“台资企业一般都只生产面板,没有终端产品,而韩日以三星、索尼为代表的企业,不仅生产面板,而且还有终端产品。”

  不过,随着国内面板产业的持续低迷,“产能过剩说”的论调开始占据上风。一直研究家电的著名观察评论家罗清启就曾表示,现在大陆的面板企业并没有控制权,对面板巨头没有足够的威胁,所以韩日企业没有必要刻意打压。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作为面板需求大户的海外市场平板电脑热潮正在退却,在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冲击下,海外平板电脑市场出现式微迹象。这也从一个层面印证了面板“产能过剩说”。

  摩根大通最新报告显示,苹果调低第四季度的iPad订单,降幅达25%。摩根大通证券科技产业分析师Gokul Hariharan说,“按我们的理解,这不是为了推出新的iPad作准备。”

  与海外平板电脑的激情消退相比,是国内的面板产业“大跃进”。自2009年以来,国内便掀起了一股“造屏”运动。

  截至目前,正在筹建或已经建成的中国液晶面板高世代线已经有5条。分别是京东方合肥6代线,京东方北京8.5代线,中电熊猫-夏普南京6代线,TCL-华星深圳8.5代线以及刚开始动工的苏州三星7.5代线。加之已经获批的LG广州8.5代线及正在审批的龙飞光电昆山8.5代线,国内已上马了7条液晶面板高世代生产线。

  一方面是多条面板生产线的上马,另一方面则是面板价格的持续低迷。很显然,国内面板产业已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

  在电子产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富士康显然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这更可以很好地说明富士康东莞项目或在上马之初就搁浅的说法。

  面板业或陷入漫长调整期

  与价格陷阱相比,技术代差或是国内面板产业面临的致命陷阱。就在国内面板企业扎堆激战液晶面板(LCD)之时,韩国面板巨子LGDisplay公司已经开始进军下一代面板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与LCD相比,OLED显示屏更轻更薄,视角更大,更节能,被视为下一代显示器的主流方向。

  今年8月份,LGDisplay宣布拟投资28.3亿美元(约合180亿人民币)批量生产下一代面板OLED。

  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公认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从2003年开始,这种显示设备已经开始在MP3等小型数码产品上得到应用。

  LGDisplay宣称,要在2014年下半年实现OLED的量产,而在量产之前,公司将率先于2012年少量生产电视用OLED面板,并将用于LG电子的55英寸电视产品上。

  在LGDisplay进军OLED之前,另一韩国面板厂商三星已经先行一步,其生产的OLED屏已用于Pad产品中,相对于在MP3和MP4上面的应用来讲,这已经属于第二阶段了,第三阶段则是在电视上的普及。

  事实上,在韩国厂商之前,日本企业早就进入了OLED领域。2007年,索尼推出了全球首款11英寸的OLED电视,据称画面最薄的地方只有3毫米。

  在日韩厂商纷纷宣布进军OLED之时,国内企业也在OLED领域动作频频。今年6月,内地企业首先成立了中国OLED产业联盟,目前主要有昆山维信诺、四川长虹及省内的佛山彩虹。此外,包括台湾地区的友达和富士康旗下的奇美电子在OLED方面已早有动作。

  仅从时间顺序上看,在OLED领域,中国企业似乎并没有落后日韩企业太远,但一个深刻的事实是,不论是此前的LCD,还是当下的OLED,中国面板业由于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只能被日韩企业牵着鼻子走,随波逐流。

  罗清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面板的产业链不完善,上游玻璃基板以及化学材料都受制于人,即使到OLED时代,这种状况一时仍然无法改变。”

  罗清启甚至认为,中国企业似乎走进了“一步踏空,步步落后”的境地。

  著名产业经济评论家洪仕斌则认为,日韩企业拼命加快技术淘汰,目的就是拖死中国企业,好比当年美国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一样。他认为,中国面板企业要想改变被动局面,必须进行调整,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和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面板产业遭遇的大环境下,富士康东莞项目的搁浅不排除是在进行产品调整,原因是富士康东莞项目原先的主要任务便是生产LCD触控屏和显示器件。

  业内人士预言,在遭遇日韩企业价格阻击和技术陷阱的双重打击下,国内面板企业或将陷入漫长的调整期,近两年的面板产业“大跃进”或将开始减速,回归正常温度。

 

触摸屏与OLED网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每日一条微信新闻,涵盖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控面板行业主要资讯,第一时间了解触摸屏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办法:微信公众号“i51touch” 或微信中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或这里查看详细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