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03月25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外商采购圈的外号,叫作“low cost(低价)郭”,因为鸿海的强项,就是擅长精打细算,成本永远比对手更便宜。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603/25-41043.html
但为什么在夏普购并案上,他却成了“high price(高价)郭”? 几乎不计代价的垫高出价,对拿下夏普经营权展现强烈的意志,让所有人看不懂他的算盘究竟是什么!
“只要你眼睛看得到的,都有显示器产品,显示器的零件(面板),是我们的战略性物资,很重要、很重要。 ”这段话,是郭台铭2014年在NHK为他拍摄的纪录片中所说的一段话,也透露了他对面板的重视程度。
为什么郭董如此重视面板?先吃夏普技术,补千亿元订单
第一个理由,是钱。新台币5400亿元,这是泛鸿海集团旗下面板相关转投资公司最保守的合计营收金额,规模虽然不及鸿海2015年超过4.4万亿元的代工主力舰队,却是郭台铭帝国的第二战舰。
烧钱的面板业,也是郭台铭本人为了鸿海集团发展,唯一愿意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投资的产业。 第一次,是2003年鸿海成立群创,郭董个人持股5成力挺;第二次,就是2012年出资199亿元,取得夏普旗下十代面板厂堺工厂近38%股权。
第二个理由,是技术。 即便投入了郭台铭个人与鸿海集团大量的资金,但一位台湾面板大厂高层指出,鸿海坐拥全球第三大的面板产能,但在新技术的开发与其后的量产上,还需要国外大厂的技术奥援。
而这,就是夏普对鸿海最重要的意义。
有了夏普,它将给郭台铭的面板大军安装上最强劲的引擎,并且用其独步全球的量产经验,帮鸿海帝国筑起无人能及的竞争优势屏障(详见左侧效益分析表)。
2015年,苹果首度在iPad Pro等新产品上,全面采用了氧化铟镓锌(IGZO)技术,这个技术最大的特性就是省电,耗电量只有普通液晶面板的20~30%,能够让可携式产品电池效能更长、外观更轻薄,因而被公认为未来显示器技术的标竿,将应用在MacBook笔电等产品上。
夏普,就是全世界目前在IGZO这个技术上,量产经验最丰富、效率最好的厂商。
研究机构WitsView资深研究协理邱宇彬估算,目前苹果iPad所需的IGZO面板,夏普供应比重就高达9成,另外一成则由韩国三星供应。
因此,娶到夏普对鸿海而言,代表一年至少再增加1千亿元新台币的订单金额。
以2015年苹果iPhone、iPad两大产品的出货量估算,苹果在面板与触控模块的采购金额超过3500亿元新台币,而夏普目前供应苹果约3成的面板所需,换算下来,就等于是一年订单金额超过1千亿元新台币。
再扩代工范围,让苹果离不开鸿海
不过,让郭台铭愿意一掷千金的理由,可不只是一年1千亿元新台币的面板订单;他最终目的,是让苹果“非鸿海不可”、无人能及的竞争优势。
苹果,始终是“鸿夏恋”背后最重要的影武者。
外资估算,鸿海2015年超过四兆四千亿元的营收中,来自苹果订单的占比高达约5成,是郭台铭最重要的客户。
夏普掌握的面板技术,攸关苹果未来产品能否顺利推出,以及能否有更轻薄简约的外型,持续吸引消费者,因而具有高度的战略地位。
对郭台铭来说,苹果的这个需求,也正是他提振自身价值的契机。
研调机构HIS分析iPhone 6的成本结构发现,鸿海组装一部iPhone手机的价值仅约新台币130元,更不妙的是,苹果这几年不断分散代工订单,过去几乎是鸿海一家独拿,但现在包括和硕、仁宝等都来分一杯羹。
2015年的iPhone 6S订单,更首度出现由鸿海与和硕均分的状况,因为订单遭到和硕抢食,鸿海营收年增率只有6.42%,远不及和硕的19%,这也让郭台铭对自家地位的关键性,开始着急起来。
想要提振鸿海在苹果面前的重要性,郭台铭势必要提供更多别人没有的服务。 根据HIS估算,一个iPhone的3D触控面板模块价格高达52.5美元(约合新台币1750元),足足是组装价格的13倍多,在整个iPhone 6成本结构中占比超过22%,是比重最高的关键零组件。
一旦掌握了夏普的面板技术与产能,将让郭台铭在苹果生态链中,从面板到最后组装几乎全数掌握,成为全世界产品与服务涵盖面最广的代工厂商。 这样的竞争优势,和硕、仁宝目前都做不到。
届时,不只是苹果离不开鸿海,任何一个手机、平板计算机等品牌厂商,想要“一站购足”的第一优先选择,只会是鸿海。
未来两年疑虑:股价、获利变量大
娶夏普对鸿海的确有多重意义,然而,夏普是一个大钱坑,就在鸿夏恋签约当下,又爆出一项“或有负债”高达3500亿日元(约合新台币1039亿元)的黑洞,夏普员工约两万人,其内部问题错综复杂。
因此鸿海购并夏普后,从债务、管理制度、产品线的调整等,势必是一场长期的“抗日战争”,鸿海将近60万名小股东,要不要跟郭台铭赌这一把呢?
如果就未来两年,鸿海的股价走势与股息发放角度来看,答案,恐怕不是肯定的。
以夏普2014会计年度为例试算,当年总计亏损逾新台币660亿元,如果鸿海顺利取得夏普约66%的持股,表示必须认列夏普约435亿元的亏损,等于吃掉鸿海当年度约3成获利,每股税后盈余约减少新台币2.8元。
而这样的调整期并不会只有一年,以郭董入主夏普位于大阪的堺工厂为例,整顿至转亏为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鸿海若要整顿财务黑洞并组织更庞大的夏普总社,所需时间恐怕只会更长、不会更短。
就算夏普技术能让鸿海吃到更多苹果订单,但技术整合到订单的投入也需要时间,因此在未来两年,夏普势必将成为鸿海获利能力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影响鸿海的股价与本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