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平板价格战激烈 触控面板厂抢推低成本方案

作者: Touchscreen     时间:2014-10-23     源于:新电子    总点击:
【导读】:中低价行动装置将成为触控面板厂新的角力战场。智慧手机与平板装置平价高规日益火热,为迎合此一趋势,触控面板厂无不积极寻求新的导电薄膜材料并简化设计结构,以打造成本更低的投射式电容触控解决方桉。ITO替代材料的市场是可预期的,但想在短期内替代ITO仍属不易。

    北京时间10月23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产量,随智慧型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成长而在近几年大幅增加,但受到参与触控面板产业的厂商激增,导致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再者,製程的改进、良率的提升与关键零组件价格降低等影响,使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平均单价(ASP)快速下跌,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产业整体获利能力也随之大幅下滑,部分公司甚至出现亏损的窘境。
 
    由于智慧型手机市场的饱和,高价的智慧型手机在成熟市场的买气不如预期,唯新兴市场的中低价智慧型手机仍维持一定的成长动能,尤其中国大陆在一千元人民币左右的智慧型手机,已然成为国际大厂极大的压力来源。平板电脑在2012年掀起低价风潮后,于2013年趋势更甚,7?8吋以下的199美元平板电脑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410/23-32523.html

    总的来说,由于终端市场未来几年的竞争加剧,无论是智慧型手机还是平板电脑,在销售价格的部分必然下滑。智慧型手机或平板电脑厂商在设计一款新产品时,会先锁定目标客群以相对应的销售价格,而属于高材料成本的核心元件的触控面板,便无法倖免于终端产品平均单价下滑的冲击,迫使触控面板厂商开发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低价触控面板。 

    另一方面,智慧型手机厂商为提高产品差异化,不断追求研发更轻薄且提供更多附加功能的手机,这也使得持续投入中高阶产品触控面板厂的研发能量不断。 

    因应市场需求 触控面板研发分路而行

    当今适用在高阶产品的触控面板,在性能上大致被要求具备轻薄、优异的大尺寸与光学表现、可挠可折叠萤幕、窄边框,以及笔(Digitizer)或悬浮(Hovering)等附加功能;适用在低价产品的触控面板,其研发方向则集中在降低更多的成本,如单层感测器技术、塑胶保护罩、製程的精简、低检验标准、更便宜的感测器材料(non-ITO)与标准化,以达到提高良率或减少成本的效果,取得更高的价格优势(图1)。 

图1:高低阶触控面板研发面向 

     掌握手机生产/供应 大陆市场成动向指标

    如上述,随成熟市场智慧型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各大智慧型手机厂商开始专注于开发新兴市场低价智慧型手机市场。低价智慧型手机的主要生产供应与其市场在中国大陆,因此中国大陆智慧型手机市场的动向攸关整个触控面板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大陆的智慧型手机使用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市场,以「手机的尺寸」与「市场销售价格」这两个因素来分析(图2),可发现几点有趣的趋势: 

图2:智慧型手机萤幕尺寸与触控面板类型的关联

    1. 单层感测器且支援一或二点触控,多适用在4.3吋以下与600元人民币左右的低价智慧型手机,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结构多以GF1或GG1为主。 

    2. 单层感测器且支援五点触控,多适用在4?5吋萤幕,600?1,000元人民币的智慧型手机,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结构多以GF1、GG1及G1为主。 

    3. 双层感测器且支援十点触控,多适用在4?6吋萤幕,价格在800元人民币以上的智慧型手机,GF1、GG、GFF、G2(OGS)、On-cell与In-cell等多种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结构在此领域呈现溷战,为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产业逐鹿中原的领域。 

    拜访多家中国的智慧型手机、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控制晶片厂商,了解到目前的智慧型手机市场,由人民币1,000元以下、拥有单层感测器且支援二或五点触控的GF1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拥有相当高的市占率。 

    但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智慧型手机,採用5吋萤幕的比例越来越多,中国大陆智慧型手机厂商对适用在此领域的触控面板有以下几点需求,值得我们特别留意(图3)。  


图3:低阶智慧型手机触控面板结构变化

    1. 为了提供绝佳的手握手感,5吋以上的触控面板开始重视单边2.5毫米(mm)以下的窄边框设计。 

    2. 由于萤幕尺寸的放大,对触控笔的需求也同时增加,如触控面板无电磁感应(EMR)的情况下提供2.5或2.0?以下的被动式触控笔的话,会获得非常大的反响。 

    3. 智慧型手机为贴身装置,不仅会在寒冷的环境中使用,更应用于记录自行车等户外运动数据,这使得手套触控的需求渐受重视。 

    4. 轻薄是中国大陆智慧型手机厂商开发新机种时的重点,须要尽可能採用更薄的保护玻璃、感测器及光学贴合胶(OCA),以减少整体触控面板模组的厚度。 

    5. 为了实现更薄的整机厚度与优异的光学特性,全贴合(Direct Bonding)逐渐成为5吋以上智慧型手机的标准规格(图4)。  


图4:触控面板正朝向窄边框、触控笔、手套触控与全贴合设计。

    Slim GFF与Slim GG将重返光荣

    双玻璃(GG)与双薄膜(GFF)可谓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开山鼻祖,曾拥有约70%的智慧型手机市占率,但自三星(Samsung)全力支持自家的主动式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On-cell、苹果(Apple)从iPhone 5开始改用In-cell、低价智慧型手机开始採用单层感测器的GF1后,便使得GG与GFF的市占率大幅下滑。 

    众所周知,GG虽然在窄边框、生产性、良率、强度以及价格上拥有较好的优势,但在智慧型手机朝向大尺寸且轻薄方向发展之际,GG因其「厚、重」而逐渐失去原有的市场。 

    另一方面,GFF虽然在生产弹性(多样小量生产)、开发时间、设备投资规模以及良率上拥有较明显的优势,但由于需要二张ITO Film与二层贴合,导致光学效果不佳,且若使用印刷方式製作走线,则无法满足窄边框的要求,因此在高阶市场逐渐失去其魅力;而低阶智慧型手机市场开始改採使用单层感测器的GF1结构方桉,GFF亦失去此市场。 

    触控面板与材料供应商为扭转颓势,朝减少厚度的方向进行材料与製程的研发,提出Slim GFF与Slim GG结构的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图5)。Slim GFF将过去厚100微米(μm)的ITO Film减薄至50微米的水准,如贴合层的厚度不变,不包含保护玻璃的厚度则可从原先的325微米减少到225微米,厚度减少30.8%。Slim GG则将达400微米的ITO Glass经化学或物理减薄製程,减少到200微米的水准,不包含保护玻璃的厚度可减少42.1%。  


图5:更轻薄的Slim GFF与GG

    既有的GFF与GG减薄之后,保有原先的竞争优势,又弥补其在厚度与重量上缺点,更在光学效果上更上一层楼,加强整体产品竞争力。如Slim GFF短期能解决Slim ITO Film的生产良率与产能问题,而Slim GG解决减薄ITO Glass额外追加的成本与良率,预期可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欢迎。 

    自三星在高阶採AMOLED面板的智慧型手机导入On-cell,以及苹果从iPhone 5开始弃GG採用In-cell以来,In-cell与On-cell的发展一直是触控面板产业关注的焦点。 

    In-cell与On-cell来势汹汹

    目前面板厂商可量产供应In-cell的公司有日本显示器(JDI)、乐金显示(LG Display)及夏普(Sharp)三家公司,而On-cell则有友达电子、群创光电、瀚宇彩晶、中华映管、京东方及天马,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仍在开发阶段。 

    In-cell的发展主要来自苹果,其三家供应商--日本显示器、乐金显示及夏普的产能也都集中供应苹果。但2012年起,日本显示器开始向索尼(Sony)、宏达电、泛泰(Pantech)、华为以及Google供应与苹果不同结构的In-cell「Pixel Eyes」,并计画在2014年集中扩大中国大陆市场。而LG Display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供应自容方式的投射式电容In-cell「AIT(Advanced In Cell Touch)」给非苹果客户,预计在未来中高阶市场In-cell的出货量将大幅增加。 

    On-cell方面,除了三星的高阶机种皆採用AMOLED On-cell,是AMOLED On-cell最大的支持者之外,自2013年开始陆续有众多液晶显示器(LCD)厂商开始量产LCD On-cell,但目前LCD On-cell除中华映管供应双层感测器十点触控的产品之外,大多数LCD面板厂商所供应的是採单层感测器五点触控的产品,使得被定位为适用在中低阶智慧型手机产品的产品,导致在中低阶市场面临与低价的GF1竞争,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果(图6)。 

图6:LCD On-cell面板的优缺点

 

    大部分智慧型手机厂商至今无法大力支持LCD On-cell的原因,除价格问题之外,仍对干扰、稳定且弹性的供应链有着较大的疑虑,因此如供应链能消除这些终端客户的顾虑,相信未来LCD On-cell在触控面板获得一定的市占。 

    良率/供应链未成熟 ITO替代材料瓶颈待破

    目前触控感测器的材料绝大部分都使用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 ITO),但由于铟属于稀土类,长期以来在能否稳定供应与价格上存在着非常大的疑虑,另外随着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应用产品逐渐朝向大尺寸应用产品发展,使得採用ITO为导电材料的薄膜感测器(GFF与GF2)阵营,面临因阻抗偏高问题而无法有效切入大尺寸市场的窘境,因此触控面板相关产业正急于觅寻可以取代ITO的替代导电材料。 

    目前可替代ITO且已量产的导电材料有银与铜两种材料(图7),使用银材料的有银奈米线(Ag Nanowire)、卤化银(Ag Halide)与银金属网格(Ag Mesh)等,而使用铜材料的有铜金属网格(Cu Mesh)。目前投入银奈米线的公司有宸鸿科技(TPK)、乐金电子(LGE)、明兴光电(UniDisplay)等,卤化银以富士软片(Fujifilm)为代表,银金属网格的则有欧菲光与LG Innotek,铜金属网格为LG Innotek等。 

图7:每一种薄膜导电材料的功能特色

    儘管觅寻ITO替代导电材料势在必行,综上所述,也有多家厂商投入这项研发。但无论何种ITO替代材料,目前皆面临良率偏低、光学效果不佳(摩尔纹)、氧化及供应链不成熟的问题,而与产业发展相当成熟的ITO阵营相比,仍亟需在生产设备、生产製程以及材料上不断进行改善。 

    总的来看,虽说ITO替代材料的市场是可预期的,但想在短期内替代ITO仍属不易,需要长期的投资与发展。 

 


    触摸屏与OLED网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每日一条微信新闻,涵盖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控面板行业主要资讯,第一时间了解触摸屏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办法:微信公众号“i51touch” 或微信中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或这里查看详细步骤
相关阅读:3D打印    模具产业    微铸锻技术    石墨烯    OLED面板    夏普    iPhone 8    半导体    苹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欢迎投稿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 经销商加入
网站广告、经销商加盟、触摸屏软件销售: 028-85108892 13183843395 028-66219290 联系人: 张小姐 产品购买联系方式如下:
地址:成都市高升桥东路2号高盛中心1109室 电话: 028-85108892 13183843395 028-66219290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3-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触摸屏网 电子邮件: 51touch@126.com touch8@gmail.com
业务合作QQ:触摸屏技术,触摸屏报价,触摸屏软件咨询 43361182 触摸屏软件制作与技术支持:触摸屏软件,触摸查询系统,触摸查询软件 893008608 媒体合作QQ: 893008608

2000人超级QQ触摸屏群:59897879 1712201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