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2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 自从英特尔(Intel)在2011年提出超轻薄笔电(Ultrabook)的产品设计概念与规范后,在传统笔记型电脑的市场引起一个质变的迴响,自此以后,外型轻薄化的设计已成为这3年来笔记型电脑产业的圭臬。
此外,随着微软(Microsoft)在2012年发布Windows 8,在作业系统(OS)中定义触控的介面后,触控面板也逐渐成为Ultrabook做为笔记型电脑高阶机种的必备元件。英特尔也在发布第四代Core处理器(Code Name为Haswell)后,将触控面板列为消费型笔记型电脑的标准配备。 由于过去触控面板的开发,规格与设计均为客製化,往往有成本较高,且开发时程缓慢的问题,因此笔记型电脑品牌厂对于触控供应链能否提出合理成本且能短期大量供应的方桉,将成为后续产品开发成功并推展至消费市场上的关键。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311/12-26310.html
搭配触控面板 Ultrabook问题待解
Ultrabook搭配触控面板,将面临几个问题:Ultrabook厚度的挑战、微软的使用者经验以及触控的成本与边框,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从Ultrabook的尺寸设计规范可知,2毫米(mm)是触控面板在Ultrabook设计中可增加的最大厚度。实际设计上,如果是全平面(Edge to Edge)设计或是变形笔记型电脑(Covertable/Detachable)设计,相关的机构件和零件都将会共享此一裕度,因此在实际的产品开发上,可允许触控增加的厚度是越少越好,一般都会要求小于1.1毫米。
由于新一代的微软作业系统Windows 8强调边缘滑入(Swipe)的启动功能,因此在非全平面的设计上,也就是系统边框(Bezel)和触控面有高度差时,必须保留至少20毫米的触控边框设计(图1)。
而在採用全平面的设计下,由于触控面板将涵盖大部分的产品设计,将造成客製化程度提升,成本会大幅提升,不利于主流机种的市场推广。且若保留20毫米的宽度,也会使得Ultrabook外型的简洁设计大打折扣。
瞄准Ultrabook规格 eTP Display应运而生
针对英特尔在Ultrabook的厚度规范以及微软的触控设计要求,面板厂结合面板与单片玻璃触控结构(One Glass Solution Touch)技术创新发展出标准化整合型的触控解决方桉,其正式名称为Embedded Touch Panel,简称为eTP,具备产品简化及整合製程的优势。
eTP设计为将触控面板尺寸内缩与液晶显示(LCD)显示区大小接近,因此可保留原先笔记型电脑的内盖(B Cover),让主要的工艺设计,例如颜色、电荷耦合元件(CCD)位置、麦克风位置、外型、商标位置与大小、字型继续维持在笔记型电脑的B Cover上,让客户保留工艺设计的裕度。另外,由于具有全平面的设计,可挪出原先20毫米的触控边框宽度,使笔记型电脑达成窄边框设计。
eTP设计採用全贴合的方式,不但可以使用较薄的玻璃(厚度≦0.7毫米)来製作14吋以上(包含14吋)的触控面板,更因全贴合的胶厚仅不到框胶贴合的一半,所以整体的厚度不但可减少20%以上,且透过全贴合的方式可降低光线在介面反射的效果,整体穿透率可提升8%以上(图2)。
图2:eTP的叠构与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框胶贴合,因考虑玻璃弯曲的问题,须採用更厚的玻璃(厚度≧0.85毫米),在Ultrabook设计上,eTP Display不但在厚度上具有优势,更可提升整体光学特性。
图3为eTP与传统触控面板的开发流程比较,由此可以了解,传统触控面板由于客製化,因此必须在设计规格确认后,方能开始备料与生产送样,量产备料也是相同状况,因此开发时程冗长,同时由于投产数量较少,在未来量产后,良率的提升需要时间,无法大量快速交货。
图3:eTP产品开发流程与传统触控面板之比较
反观eTP的特色为标准化的规格,不但已经先通过Windows 8的规格,同时掌握材料与生产问题,能够有效缩短开发时程,这在目前产品生命週期日渐缩短的后个人电脑(PC)时代,具有相当的优势。
综合以上所言,eTP Display不但能够满足Ultrabook的设计规范,同时在特性表现上也能通过Windows 8硬体和功能要求,且透过面板及单片玻璃触控结构技术的优势,有效地简化及整合产品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