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22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       爆发与覆灭只争朝夕2014年显示行业风云骤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波新势力不断崛起,冲击着固守的老牌势力,小米短短几年就跻身为国内最大手机厂商,市占持续逼退三星;一代巨人诺基亚轰然倒下,几年前风光无限如今被迫收购;台湾大厂胜华更是突然宣布破产重组,一度被行业看好的等离子也在旦夕消亡…年终大关在即,带领大家一起来盘点一下2014年显示行业十大热点事件。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material/news/dynamic/2014/1222/33492.html

  高通反垄断案尘埃落定 国内手机格局面临洗牌

  高通反垄断案自2013年启动调查到2014年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直颇受行业关注,更有"2014年反垄断第一案"之称。历经一年多繁琐的程序调查,"高通反垄断案"即将尘埃落定。据了解,发改委已对高通的处罚形成初步意见,处罚内容将涉及罚金、专利费调整和取消专利反授权三部分。其中,最为严重的就属"取消专利反授权"这-高通王牌"战略",因为一旦真被取消,将会波及到高通在中国市场的整个生态链,影响一大批技术研发和专利水平不高的手机厂商。

  此"反授权协议"即高通利用绝对垄断优势的芯片技术,让中国所有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机厂商,必须将所持专利授权给高通,并且不得以此专利向高通的任何客户征收专利费。这种"反授权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天中国手机市场的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对于缺少专利的手机厂商,可以利用高通撑起的专利保护伞,用较少的技术研发,获得最大化的市场额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就造就了今日中国的手机市场格局-专利多的公司市场份额少(华为、中兴),专利少的用户群反而多(小米、魅族)。

  一旦"反授权协议"被取消,那么自明年上半年起国内手机行业必将迎来一场专利大战。失去了高通保护伞,专利少的公司就很难继续像以往一样快速成长。虽然这将会对国产手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短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新一轮的洗牌,但却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毕竟决定一家企业最终竞争力的还得靠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商业模式或者互联网思维就能成功的。

  OLED阵营三星LG技术分流 坚守还是叛逃?

  与竞争对手LG在OLED电视长期的较量之下,三星于2014年11月宣布将放弃OLED电视,转投制造量子点技术的4K LCD面板。反之,LG电子则表示会坚定不移地坚持其发展OLED面板的战略, 全力发展OLED,并声称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全面取代LCD面板。

  据悉,量子点显示技术,是介于液晶和OLED之间的新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将量子点的光学材料放入背照灯与液晶面板之间,使亮度均匀,同时背光源色彩转换效率也大幅度提升,色彩亮丽,画面更加清晰。相比,OLED屏幕的性能更为优越,更轻薄,可弯曲。却因为成本高、良品率低、有机材料易氧化、无法适应户外和强光环境、以及某些场景下能耗过高等问题,一直未能普及。

  业内有观点认为,量子点显示技术以其自身显示优势拉开了色彩革命的帷幕,其具备全色域显示优势,能达到110%的色域值,有效提升色彩的鲜艳度和真实感,提升画面层次,并真实还原自然原色,实现精准色彩表达,加强画面临场感,性能提升明显。此外,量子点是无机材料,以其为材料设计的电视更加节能稳定,寿命长,成本将在同性能产品更加占据优势。

  量子点显示技术能够带来如此多的革命,堪称液晶技术的 "完美形态",也被认为是液晶技术的绝地反击。然而,量子点却有一个在目前看来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使用有毒的金属--镉。

  国内首条0.3mm厚度玻璃基板诞生 打破国际垄断

  2010年12月29日,成都中光电第一片4.5代0.5mm超薄玻璃基板产品下线;2012年,0.4mm超薄玻璃基板产品诞生。2014年10月13日下线的0.3mm厚度玻璃基板,再次刷新薄型化纪录并填补技术领域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光电显示产业链。

  在光电显示产业链中,液晶玻璃基板制造技术一直是技术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垄断。此前,中国的液晶面板企业被迫高价向外国公司购买玻璃基板。2009年,东旭集团主导投资、设计、建设的国内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G5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郑州开工,此后,其自主研发的超薄玻璃基板产品问世,打破了国际垄断,也提高了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据悉,目前0.3mm厚度液晶玻璃基板已具备产业化条件,这对很多的面板厂商无疑是个好消息。成都中光电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新产品量产后将首先提供给合作伙伴京东方、天马微电子,相信凭借采购上的地缘优势,这些企业的产品将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打破了国际垄断,提升我国光电显示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LG 8.5代线面板投产 国内面板业激战跌宕

  历时两年零四个月,中国大陆最受关注的液晶面板生产线-LG Display广州8.5代线于2014年9月正式竣工投产。据了解,此条生产线主要针对的是55英寸、49英寸以及42英寸等大中型超高清及全高清液晶面板市场。自启动之日起,将以每月投6万片玻璃基板的速度启动生产,在2016年年末提升至最大产能每月12万片。

  尽管曾经有过犹豫,但显然LGD已经意识到了来自对手咄咄逼人的压力,加码布局中国面板市场已势在必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彩电工厂,各大面板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得中国市场得天下" ,就在上个月,TCL集团公布一项再融资计划,拟定向增发融资57亿元,主要投向旗下华星光电二期工程。

  在各大整机企业的合作上,LG频频作为合作伙伴从幕后走向台前,以求增加面板的品牌影响力。而国内主流企业华星光电、京东方等企业在品牌影响力上远低于LGD。目前,中国彩电整机厂商仍然忌谈产品采用国内面板。若国内企业价格相等的情况下,整机企业势必加大LGD的采购,会很大程度分流国内企业的客户。对于偏向北方市场的国内面板企业京东方,受到影响远不及华星光电。LGD在华星光电腹地落子,可见其承受的压力之大。

  诺奖得主中国建"碳谷" 推动形成石墨烯产业集群

  2014年5月,厦门大学、英国BGT Materials Limited和福建辉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三方将合作共建"石墨烯工业技术研究院"。旨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以美国"硅谷"为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谷"。

  该研究院引进了代表石墨烯领域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诺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及一批国际一流的科研人才, 建立"国际顶级专家-优势高校-引领型企业-发达城市"多方协同的建设模式,推动形成以石墨烯为核心、涵盖触摸屏、储能、机电和生物等领域的产业集群。

    据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首次从实验室中分离出石墨烯,并因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在这个领域研究的国家有英美韩中日等,已经产业化的公司有四家,分别是韩国三星、日本索尼、辉锐和二维碳素。

  业内普遍认为,石墨烯是作为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和决定意义的新材料,5~10年内所带来全球集群产业的产值保守估计超过1000亿美元。

  敦泰科技并购旭曜 只为一张in-cell的门票?

  2014年4月7日,全球出货量最大的触控芯片厂商敦泰科技公布,将通过股份转换的方式并购显示驱动芯片厂商旭曜科技,换股比例为以每1股敦泰科技普通股换发4.8股旭曜科技普通股,并购及股份转换基准日暂定为2015年1月2日。合并后,新的公司名称将改为敦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届时将是第一家完整掌握TP与LCD量产技术的公司。

  据旭曜科技表示,敦泰和旭曜此前各自都在开发集成了触控和显示功能的IC产品,因为对触控领域的积累不足,研发进度不如预期,敦泰并购旭曜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上的互补。在on-cell、in-cell市场份额攀升的情形下,敦泰科技作为主控触控芯片的厂商也面临着开发或吸收显示驱动技术的需求,继续巩固自己在芯片的市场领先地位,并购旭曜科技可以弥补自己在显示领域的短板。

  触控和显示整合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在多种技术方案中,in-cell可谓是整合程度最深的,而且苹果作为智能终端产品设计的风向标,对使用in-cell非常明确,这无疑又成为各大触控厂发展的又一方向。

  英特尔放下姿态与中国芯片厂抢市场

  作为IT行业中的传奇,英特尔统治了人类桌面互联的时代。但在移动时代,它并没有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现在要为重新夺回这个市场而努力。

  在2014年上半年 IDF上,英特尔宣布首个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落户深圳,加速推出面向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基于英特尔技术的智能设备,此创新中心已经组建了专门的支持团队,面向100多家OEM、ODM、IDH和零配件供应商、软件服务提供商,提供涉及平台差异化、软件优化、参考设计、配件选型、物料采购和产品测试等全方位的支持。在未来一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届时支持的中国合作伙伴范围将增至300多家。在此基础之上,英特尔投资还成立了一项总额达1亿美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旨在加快平板电脑、智能手机、PC、2合1产品、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及其他相关技术领域智能设备在中国的创新步伐。

  虽然英特尔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但对于基于ARM架构优化的安卓平板市场,中国的平板产业链似乎已经自成体系,能否再次创造PC时代的辉煌,对于英特尔来说目前似乎仍是个未知数。

  胜华科技破产重组 触控行业洗牌加速

  2014年10月13日台湾第二大触控面板生产商胜华科技由于业绩恶化宣布破产,并向台中地方法院申请重整。即使小米第三季度销量增长20%,但还是没有办法改变旗下面板供应商胜华科技破产的命运。对于曾经风光无限的苹果供应商胜华科技在大陆三座工厂的停产,并宣布退出触控面板制造,转型生技食品、LED照明等新事业,背后折射的是触控行业进入寒冬的困境。

 胜华科技放弃触控产业,与其在新技术变革中,丧失苹果手机大额订单有较大的关系。作为苹果和小米的供应商,胜华科技误判行业形势进行大规模扩张,从而导致资金链断,也为公司的破产埋下了伏笔。前期资本支出过大,加上面临大陆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导致胜华科技自2011年来的连续3年亏损。

  胜华科技的破产反映出了台湾触控面板产业的窘境。如今台湾触控面板产业可谓"内忧外患",触控笔电及车载显示的市场迟迟未见起色,加之面板厂以及大陆触控厂家的双重竞争,已使得智能手机面板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触控面板产业高获利的时代已经不再。巨头倒下的背后,折射出整个触控面板行业的过剩困境,未来行业可能迎来大规模洗牌。

  蓝宝石旺火背后的尴尬 苹果供应商GTAT破产

  2014年10月6日晚,GT Advanced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GTAT)宣布,已自愿申请破产保护。这预示着,GTAT向苹果供应商的转型告败。最终,苹果新一代iPhone 6手机并未采用GTAT的蓝宝石玻璃。

  根据数据显示,GTAT拥有将近2000台长晶炉,如果以5.5寸的iPhone 6 Plus面积换算,能够提供1000万只的蓝宝石保护面板,虽然 iPhone 6 发布前业界很看好这款设备会配备蓝宝石材质,但是因为产量太低未能如愿。GTAT成功活下去,并生产出合乎要求的蓝宝石屏幕,才最符合苹果利益的结果。但由于GTAT长晶良率仅维持在四成,加上从晶棒加工成蓝宝石保护面板的后段良率也无法控制,这导致蓝宝石保护面板无法导入2014年两款iPhone新机。

  从苹果获得上亿美元订单订购蓝宝石屏,到宣布iPhone6暂不使用,在如今的手机产业中,蓝宝石概念被苹果一手炒热,引得国内产业链纷纷跟风,却又因iPhone6缺席陷入尴尬。在看似戏剧化发展的剧情背后,隐匿着当前蓝宝石产业链中难以规避的硬伤--蓝宝石屏暂时无法适用在5英寸以上的大屏手机中,而目前主流高端手机屏幕往往大于5英寸。

  长虹宣告退出等离子 等离子从此绝迹江湖

  好技术并不一定就能决胜江湖,等离子惨痛的印证了这句话。当年曾与液晶电视分庭抗礼的等离子电视阵营如今早已分崩离析,被行业看好的翘楚之秀随着全球最后一家等离子生产商长虹的退出,从此谢幕!

  在业界人士看来,等离子的退出颇令人惋惜。作为彩电行业里程碑式的产物,等离子和液晶都各有各的优缺点。事实上,直到2006年,不管是画质还是价格,等离子电视仍更具竞争优势,因而多来年业界都流传着"外行看液晶,内行看等离子"的说法。

  然而,好技术从来都不是决定市场胜负的充要条件。绝对的技术优势并未给等离子电视带来多少好处,相反,以松下等日系厂商为首的等离子联盟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而固步自封,错失了发展良机。在等离子发展的初期,松下、三星、LG、日立、先锋等厂商牢牢把控技术优势以及上游的等离子面板制造资源,并且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完全不向其他厂商开放整个产业链。

  结果由于厂商们的垄断,等离子无法大量普及,致使生产成本过高,而与液晶显示相比,曲高和寡,根本毫无价格优势可言,这也给了液晶队伍绝佳的超赶机会。而后期面对液晶电视的反超,等离子却只能节节败退。甚至,索尼、三星、LG等几家支持等离子技术的巨头先后"变节"撤退,最终只剩下日本的松下和国内的长虹。独木难支,等离子电视阵营最终就这样走向衰亡。毫不夸张地说,是以日系厂商为首的等离子联盟亲手断送了等离子发展的前途。

触摸屏与OLED网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每日一条微信新闻,涵盖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控面板行业主要资讯,第一时间了解触摸屏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办法:微信公众号“i51touch” 或微信中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或这里查看详细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