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06月26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加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进一步凸显,美国更将其视为未来20年从根本上改造制造业的四大技术领域之首。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material/news/dynamic/2014/0626/30703.html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2013年规模达9166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左右。但同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2313亿美元,对外依赖严重,造成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利润率只有4.5%,低于工业总体水平。
“缺芯”(一般意义上芯片和半导体集成电路含义相同)还意味着安全风险。由于缺乏关键技术,中国即使生产出服务器等整机产品,但如果芯片不能自主,仍面临着安全风险。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更是给中国敲响了警钟。
自2000年来,中国已经出台两个扶持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文件,也涌现出华为海思、展讯等手机嵌入式芯片企业,但总体上,行业规模小,企业小而散,“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协同格局尚未形成。
苗圩介绍,中国50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收入仅约是美国高通公司的60%-70%。制造企业量产技术落后国际主流两代,关键装备、材料基本依赖进口。
在创新投入方面,中国集成电路企业与国际大公司更是相去甚远。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向记者介绍,国内全行业的研发投入都不及英特尔的六分之一。
杨学山在分析原因时表示,社会资本因集成电路产业投入资金额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而缺乏投入意愿。
融资成本也是中国企业难以承受之重。2013年中芯国际盈利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约为1.7亿美元,但投资一条月产5万片的12英寸28纳米生产线约需50亿美元。中国企业的贷款年利率约为6%-8%,也大大高于美国的2%。
24日发布的新政,则针对上述原因“开出”药方。苗圩解释说,国家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对其进行出资,以应对投资额巨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特征,跨过大规模持续投入门槛。产业界预计,该基金规模可望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苗圩表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进入重大调整变革期,长期主导产业发展的“WINTEL(微软+英特尔)体系”正在被打破,智能手机爆发式增长,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业态刚刚兴起,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基础的产业规则、发展路径、国际格局尚未最终形成,这些都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有利条件。
触摸屏与OLED网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每日一条微信新闻,涵盖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控面板行业主要资讯,第一时间了解触摸屏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办法:微信公众号“i51touch” 或微信中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或这里查看详细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