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市场和综合成本看,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已具备全球领先的基础
作者:未知时间:2020-03-27 来源:澎湃新闻
北京时间03月27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柔性屏始于手机,终于万物。倘若你对全球新型显示的发展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其研发投入高,专业协同度强,整个产业形如一张盘根错节的生态网,不同技术分支并驾齐驱,竞争互补,却又在两个大的确定性方向上殊途同归:一是越来越“清”,二是越来越“柔”。
本文来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20/0327/56684.html
前者无需赘言,自人类诞生第一块数字屏幕至今,视觉技术不断进步的最大动力来源,就是用更清晰的技术路线,真实还原人类双眼——这一令自然选择理论缔造者达尔文都感到震撼的精密器官——所能感知的真实光源。
我今天想重点谈谈:柔性显示。
嗯,其实许多人都有相似的感触,那就是无论画面多么“清晰”,被限定在“平面”上的屏幕,都是对人类视觉空间的窄化。而最近两年,折叠屏手机的惊艳,让更多人开始期待,从现在到未来,屏幕应如水一般轻柔自在,甚至遁于无形。
这也是为什么有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19-2022三年间,柔性屏投资复合增长率将为21%,2022年全球柔性屏市场空间将达到511亿美元。另一种更为乐观的说法是,2027年,全球印刷和柔性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3300亿美金,其中柔性显示屏将成为最主要的细分市场之一。

而聚焦在中国市场,如你所知,过去数年,中国新显产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尤其在上游材料方面,整个产业体系慢慢健全。具体到柔性显示领域,业内人士最近也在热议一条新闻,柔宇发布了第三代蝉翼全柔性屏,并宣布与中兴达成战略合作,向后者提供柔性显示技术解决方案,双方还将一起推动5G时代全柔性屏在移动终端等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于是各种解读纷至沓来,譬如:中兴牵手柔宇后能否挽回终端颓势?柔宇切入折叠屏手机供应链,是否意味着京东方将迎来劲敌?“华为与京东方”,“中兴与柔宇”,折叠屏行业两大派系格局是否正在形成……
不过,相较于未来折叠屏手机的格局变迁,我更愿意谈谈“柔性世界”的广阔未来,毕竟柔性屏的场景与终端,其实远非手机那么简单。
万物皆显示
按照社会学者的断代,回眸媒介变迁,人类与信息载体的关系,大体可被分为“言语之民”(文化更多来自口口相传),“书籍之民”(从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算起),以及如今最为活跃的“屏幕之民”(People of Screen),后者中有很大比例,都是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
而受益于不断进化的柔性显示技术,愈到未来,“屏幕之民”能够栖居的地方就会愈多,因为如今业内早已形成共识:与以5G和IOT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相随而来的,无疑还有作为它们“外显”的“万物皆显示”时代。
这不难理解,更灵活的技术原理,让柔性OLED得以摆脱对传统显示形态的束缚,它能够与家居,交通,运动,时尚,办公等不同传统场景自由嫁接,甚至让人类社会未来的屏幕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
而其实过去几年,柔宇自身的技术变迁几乎算是中国柔性显示技术的某种缩影:2014年推出厚度仅0.01毫米的全球最薄柔性显示屏;2018年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投产;同年10月,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亮相,捅破了智能手机尘封已久的硬件创新天花板,得以让不同形态的折叠屏手机在短时间内争奇斗艳。
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柔宇已覆盖到柔性显示制造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工艺,器件,电路,电子系统,显示模组以及终端产品和系统等领域的设计和开发。
我自己对柔宇科技以及“万物皆显示”最直观的认知,并不是折叠屏手机,而是去年他们与LV合作的柔性屏手包,它将一个奢侈摩登的象征物,变为一款人机交互的智能设备,你可以在LV上播放图片和视频,还可以在柔性屏上进行触控互动,让所有人窥见到了未来一隅。
这款包总让我想起《失控》作者凯文·凯利经常讲的一个隐喻:一位朋友的女儿幼年时就习惯了在手机和iPad上指指点点,某天这位朋友将一张打印出来的照片放在桌上,女儿走上前去,数次尝试将它拉大,未遂,于是对父亲说:“爸爸,它坏了。”
嗯,我相信未来当柔性屏能够依附在更多产品形态上,“坏了”的东西注定会越来越少。
柔性技术的进化
更重要的是,柔性显示技术正在不断进化。
业内皆知,自创立之初,柔宇就一直走独立自主可控技术路线。根据官方介绍,其最新发布且已进入量产阶段的第三代蝉翼全柔性屏,依旧延续了业界最薄的0.01mm厚度,并针对目前全柔性屏应用中的折痕,滑移,弯折后显示失效等行业痛点,在可靠性和显示性能等维度进行了全面技术迭代。
譬如在可靠性方面,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力学仿真模型,它能快速计算测定不同柔性材料,堆叠结构,贴合工艺对全柔性屏性能的影响,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反向测定符合要求的柔性材料和堆叠结构组合,从而实现高度定制化生产。
在此基础上,柔宇对第三代蝉翼全柔性屏进行了海量立体多维测试,对十多种模层材料独立进行20万次以上的弯折实验,且分别对完整的显示模组,铰链和整机进行20万次以上的弯折实验,摸索到了全面提升柔性屏可靠性的最佳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了包括手机在内各种柔性屏产品的用户体验。
另外在显示性能方面,第三代蝉翼全柔性屏的亮度提高了50%。在对比度,色域,响应速度等其他光学参数上也都达到业内领先的色彩显示效果。对比市场上传统的OLED屏,第三代蝉翼全柔性屏在30°视角下色偏JNCD降低至0.6,亮度衰减优越1.5倍,无论在任何角度和形态下,都可拥有高质量的画面呈现。
更重要的是,柔性屏自身的技术飞跃,为不同终端厂商提供了广阔空间。譬如第三代蝉翼全柔性屏就得到了中兴的认可,如前所述,柔宇宣布与中兴通讯达成战略合作,为后者提供全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以及柔性电子产品相关的技术,工程,设计及解决方案;中兴则将为柔宇提供全球领先的5G通讯技术及解决方案,智能终端的设计与生产制造等支持。
这次合作其实颇具象征意义。
无需赘言,俯瞰整个信息产业,全球竞争两个最重要的焦点,无疑就是“芯片”和“新显”。令人欣慰的是,就在过去数年,中国诞生了一批为改变“缺芯少屏”而奋斗的英雄群体,而中兴与柔宇恰恰是各自领域的头部势力。如今“一芯一屏”充分联合,在柔性终端等领域充分摸索,他们最终能够带来市场的,也许不只是折叠屏手机那么简单。
因为你要记住,柔性屏始于手机,终于万物。
结语:弯道超车的可能
不难发现,某种意义上,无论是过去八年的产业布局,还是这次与中兴的战略合作,柔宇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助力柔性OLED产业链自主可控,帮助终端厂商提高议价能力,打破韩系企业话语权垄断,改善国内缺少高端显示屏幕技术的困境。
业内皆知,柔宇并未采用国外主流固定曲面显示技术路线,从创立伊始就致力于攻克柔性显示的“终极形态”,直接深耕全柔性面板技术研发,最终实现量产,让中国拥有了对韩系厂商弯道超车的可能。
要知道,在客观条件上,从整体规模,应用市场和综合成本看,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已具备全球领先的基础。
更至关重要的是,在主观情感上,也许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一样,对“受制于人”四个字如此敏感——曾几何时的技术羁绊,让今天的新显行业凝聚起毋庸置疑的共识,那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定要培育对产业链的核心控制力,一定不要被他人扼住“命运的喉咙”。
我坚信,我们正在做到这一点。
触摸屏与OLED网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每日一条微信新闻,涵盖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控面板行业主要资讯,第一时间了解触摸屏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办法:微信公众号“i51touch” 或微信中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或这里查看详细步骤